-
我一向最喜欢读朋友的书,因为有一份熟悉和亲切在,就很容易能进入其中,并读出与常人不同的滋味。且我也一向珍视朋友的书,对朋友的书往往都是会认真细读并写下自己的真实感受的。 这几年我因书结缘,认识了很多素未谋面的艺术家。比如郭庆丰、陈子君、徐松波、张晨初、刘
-
2012 年 3 月,我有了想把近几年艺评文章结集出版的念头,并在网上贴出了初定稿与朋友们商讨。朋友们提了很多非常到位的建议,我也对本书的结构、文章进行了很大删改。比如去除了书法批评部分,使全书的焦点更为集中地聚在绘画上。比如将艺评写生的概念放大,将它进行强化
-
小时候,家境贫寒,父母就是囤些好吃的、新衣服让孩子们过年吃好穿好!现在物质丰富了,当然用不着在这上费心了。于是我开始每年过年前给自己囤一些书来读,其实买来的书大部分都没有读,但囤着总是心里舒坦。况且现在什么都在涨价,书价却跟十年前没什么变化,是真正物美价廉的宝贝。拿上一千块钱,不敢请朋
-
今天,兰州一场雨,暑热顿去。 又接连收到开封艺术家蠢疯,油画家赵梦歌、画家杨福音、博友张进良寄来的书刊,加之前两周收到的河南画家杨海峰画集、新疆画家卢野画集,十方艺术以及好友江桦寄来的《意识光谱》,放在一起读读,就如同与老朋友一起喝茶聊天纳凉一般快
-
兰州大学著名教授,历史学家赵俪生90余岁时应邀为画家写序,不仅要找来画家的画集反复欣赏,而且还要找来画家的老师画集看一看才肯动笔。老一代学者严谨的学风既让我敬佩,也深为自己动笔的草率而惭愧。 从事多年新闻工作,我深知素材对于文章的重要性,所谓七分采三分写,绝对是智者之言。写艺评文章其实同新
按照发布时间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