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当随时代”? 你误会了石涛的意思
热1已有 575 次阅读 2018-04-26 16:27

读一下石涛的这段画跋,就知道石涛恰恰是反对所谓“笔墨当随时代”的。画跋的前两句是:“笔墨当随时代,犹诗文风气所转”,意思是:笔墨面对时代而跟随着时代,就会象诗文风气一样。画又如何“犹诗文风气所转”呢?后面具体说了:“上古之画迹简而意淡,如汉魏六朝之句然;中古之画如晚唐之句,虽清洒而渐渐薄矣;到元则如阮籍、王粲矣,倪黄辈如口诵陶潜之句,悲佳人之屡沐,从白水以枯煎,恐无复佳矣”。这就是说:如果笔墨随着时代,就会跟诗文一样,常常是一代不如一代,到后面就象白开水一直煮,毫无味道了。细读这段画跋,明显看出“笔墨当随着时代”中的“当”字不能作“应当”解,只能作“面对”或者“如果”解,否则就说不通。


唐中叶,韩愈发起的古文运动,用散句写作散文,代替了当时无病呻吟的骈文,以自己的创作实践为古典散文开辟了一条康庄大道。所以,苏轼赞誉他“文起八代之衰”,韩愈是不随时代的。
在书法上,赵、董书风曾笼罩了明清几百年,让人厌烦了。这不是赵、董的问题,而是那些随时代的人跟风的结果。还好有了张瑞图、黄道周、王铎这些不随时代的人带来了新意。
石涛的时代,人人学习“四王”,画坛因循守旧、一潭死水。石涛不随时代,反对盲目跟风,他是师上古人简约淡然的画意,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终于,石涛开创了一个时代。
所以“笔墨当随时代”是很平庸的,是画奴干的事情。有作为的画家是决不能“笔墨当随时代”的,“随”——决不是大家的风格!
黄宾虹说得好:“画有民族性,而无时代性;虽有时代改变外貌,而精神不移……”,这个不移的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而不是什么时代精神。黄宾虹是传统的捍卫者,也是创新者。
艺术创新是艺术家的强烈欲望,要创新就不能随着时代,当然更不能胡闹、瞎搞。其实可以看出,真正有创新的艺术家都是向古人学习,从传统那里吸取营养,真正懂得继承传统的人才可能有所创新。韩愈学古文,赵、董学二王,张瑞图、王道周、王铎学晋人,石涛学古人师自然。为什么要从古人那里学呢?因为那里是源头,是土壤,文化艺术的精神在里边。所以愈是学古人,愈是能出新意。
石涛的“笔墨当随时代”辩
文/陈明哲
“笔墨当随时代”虽是清代石涛所说,然而并非石涛本意,这句话只是被好事者断章取意地曲解,并逐渐演化成了近半个多世纪以来美术界比较流行的口号,甚至一些老一辈的艺术家动辄搬出“笔墨当随时代”作为古训将错就错,以讹传讹。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石涛的这段画论原文:“笔墨当随时代,犹诗文风气所转,上古之画迹简而意澹,如汉魏六朝之句,然中古之画,如初盛唐之句,雄浑壮丽;下古之画,如晚唐之句,虽清丽而渐渐薄矣;到元则佳人之屡沐,从白水以枯煎,恐无复佳矣。癸未夏日苦瓜痴绝书。”这则画跋是石涛在公元1703年,62岁居扬州时画跋原文,也是他晚年的笔墨观。显然,在石涛看来时代的审美每况愈下,笔墨随时代的风气转变就像诗文随时代的风气转变一样将会“渐渐薄矣”、“无复佳矣”。此语是石涛对笔墨的时代特征的阐释。很明显,石涛的这段话是不赞成“笔墨当随时代”的。在这里“笔墨当随时代”只是一个假设,假使笔墨当是随时代,就会象诗文一样随时代风气“无复佳矣”,言外之意就是笔墨不应该随时代,要在墨海中立定精神,走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中有“时运交移,质文代变”和“歌谣文理,与世推移”之说,可见古人很早就认识到了艺文随时代而嬗变的特质,唐诗重情,宋诗重理,元画尚意,明清画尚趣。而某一时代的特征(即风格)并不是之前存在着一个抽象的“时代精神”,让画家去“反映”,让艺人去“代变”。“笔墨当随时代”这句口号提法本身就包含对艺术的创作有着刻意的成份,笔墨是艺术家个人所处的时代环境、个人修养和对自然的感受自觉地反映。

一 、从石涛的艺术追求来看,他是反对“笔墨当随时代”的。
从中国画的发展史来看,石涛所处的时代是董其昌大行其道的时代,有清以来山水画坛几乎没有不受其影响的。“书画一道,自董思翁开堂说法以来,海内翕然从之,沈、唐、文、祝之流遂塞,至今无有问津者”。(清.方熏)“我朝画学不衰,全赖董文敏把持正宗”。(清.李修易)显然董其昌被视为正脉,引导着中国画的时代潮流。后继者“四王吴恽”极力追捧,倡导复古,一笔一墨讲究出处。动则曰“某家皴点,可以立脚,非似某家山水,不能传久。某家清澹,可以立品,非似某家工巧,只足娱人”,“某笔肖某笔,不肖可唾矣”。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