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贫穷才是跨代贫穷的根本原因
热10已有 895 次阅读 2016-10-20 15:21近年,不少学者发表了阶级固化说,并得出结论,当代中国现状是富人越来越富,穷人越来越穷,并且穷人很难再有翻身机会。笔者只想说,当代社会已经改革开放三十多年,这三十多年当中充满着无数可以致富的机会,如果一个家庭二三代人从上世纪80年代初混到现在还为家人解决温饱而奔波,这类人基本是学无所长,且愚昧至极或懒惰成性。身边很多例子告诉我们,穷人努力生活其实过个小康甚至中产的生活并不是很难。
学校里有个河南籍的年轻保安,看着瘦小却很勤快,下了班还去开电动三轮车赚外快,一个人养着有点腿疾却漂亮苗条的老婆和健康白净且刚刚会走路的女儿。除了要养家,他还想着在几年后去老家县城买套房子,那边县城的房价,大都一两千就够了,想到未来的美好,他觉得人生充满了希望。十多万在当地县城可以买套房子,过上小城人的生活,对于内地很多山区和闭塞农村出来的打工者来说,是一种不错的让自己和下一代接受更好生存环境和教育方式的选择。最重要的的是这个目标实现起来不是很难,一般的打工夫妇积累个六七年就可以了,当然孩子不要太早生,也不要生三个以上的孩子。
我的老家在浙江中部的一个农业县,因书画和水晶著名,边上是一个以小商品经济而闻名全世界的县级市----义乌。在这样一个商业和农业共存的地方,县里的房价现在固定在一万左右,在浙江属于中等发达的县级城市。每次回老家,一般早餐我会去东山路上的一家包子店解决,这家包子店装修很简陋,每天却顾客盈门,包子一出笼就被抢光,县城及周边居民家里有红白喜事,全在这里先预订几百个。你光看门面完全猜想不出,这么寒酸的店一年可以赚上百万利润。
穷人之所以穷,是因为他们目光短浅下更容易随波逐流,更容易为了眼前一点小利或好处而放弃初衷和理想。
我想起两个穷人,都是中西部非一般性的穷人,两位最后都成网络大红人,一位是脑瘫诗人余秀华,一位是砍杀孩子后自杀的杨改兰。余秀华在没出名前在自己的村子里活的挺自信,脑瘫且没啥收入的她还老想着跟四肢健全、常年外出打工的老公离婚,因为她有诗,诗给了她精神的寄托和安慰,在网络中因为她的诗而找到了可以彼此思想交流的诗友,所以她的精神世界早已不停留在贫穷落后的中部乡村,早已不以同村人的认同为自己的生活理想。最后她对诗的坚持,也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杨改兰不一样,她的精神支柱靠乡亲和族群的认同来获取,她没读过书,不用可以上网玩微信的手机,她的思维贫乏到只以村人的眼光和认同为精神的支撑,精神贫穷让她在贫困生活的面前无望直至绝望,以至于制造了最终的悲剧。你没看不丹国的穷人都过得傻乐么?因为佛教给了他们精神的乐趣,所以我觉得佛教虽然愚人,但至少让俗世中人可以得到精神安慰,不防也多提倡。我想佛教既可以拯救精神贫乏的穷人,同时也可以拯救为名利焦虑忧郁的富人,省得老是听到某某明星演员又自杀了。
所以,我们的政府应该多引导自己的百姓有宗教信仰,宗教还是可以有安慰和解脱人的功效的,可以让杨改兰式的穷人过得很快乐,可以让酸臭的文化人过得没那么愤懑,也可以让爆发的富人过得没那么焦虑。人除了要点务实,还应该有理想思维,我想一个政府,一个社会都需要理想思维。
发表评论 评论 (12 个评论)